top of page

欲了解更多繁體中文的研究,請點擊這裡

42. Jesus Reinstates Peter

42. 耶穌重建彼得

暖身問題:使用兩、三句話來描述你對於一個「完美假期」的定義?

 

另一個暖身問題:只是為了要擺脫這一切煩雜事,你會前往何處?

 

與耶穌共進早餐 (約二十一1-14)

 

這些事以後,耶穌在提比里亞海邊再次向門徒顯現。祂顯現的經過是這樣的:當時西門ž彼得、稱為「雙生子」的多馬、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業、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和另外兩個門徒都聚在一起。西門彼得對他們說:「我要打魚去。」他們說:「我們也跟你一起去。」於是他們出去,上了船,可是那一夜他們並沒有打到甚麼。清早的時候,耶穌站在岸邊;門徒卻不知道祂就是耶穌。耶穌對他們說:「孩子們,打到魚沒有?」他們回答:「沒有。」耶穌說:「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可以得著。」他們就把網撒下去,可是拉不上來,因為魚太多。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對彼得說:「是主!」西門ž彼得一聽見是主,就立刻束上外衣(因為他當時赤著身子),縱身跳進海裡。其他的門徒,因為離岸不遠(約有一百公呎),就坐在小船上,把那網魚拖過來。他們上了岸,就看見那裡有一堆炭火,上面有魚有餅。耶穌對他們說:「把你們剛才打的魚拿幾條來。」西門ž彼得就上船把網拉到岸上;那網滿了大魚,共有一百五十三條。魚雖然這麼多,網卻沒有破。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來,吃早飯吧。」門徒中沒有一個人敢問祂:「祢是誰?」因為知道祂是主。耶穌走過來,拿餅遞給他們,又照樣拿魚遞給他們。這是耶穌從死人中復活之後,第三次向門徒顯現。(約二十一1-14)

 

我們已經根據約翰福音書對於耶穌基督的生平,作了四十一次漫長的研經。我相信如今你們對這方面所學習領受的,早已跟我不相上下;因為我已經求聖靈透過我們的研經,來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好叫你們得以看見主耶穌的奇妙。使徒約翰如今終於來到他福音書的最後一章,他預備對於彼得的失敗作一個收場白和結尾。約翰不希望留下一個懸而未決的疑問,讓我們不曉得彼得如何從他一生中最大的失敗與愧疚當中重新被挽回並重建。他告訴我們一個發生於加利利海邊詳細又生動的故事,是主耶穌基督自己來找他們的;而且似乎重演了三年多以前,促成他們這群漁夫們終於下定決心放下一切來跟隨祂之時,所曾經發生過的事。在本課裡面我們可以看見耶穌無比的仁慈和恩典,因為當祂重建彼得時,祂乃是完完全全地饒恕他的過錯,同時徹徹底底地賦予他使徒的權柄與責任。讓彼得深深感受到他被歡迎回到主的羊圈來,而且明白神對於他的未來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計劃。主耶穌不僅給予彼得一顆清潔的良心可以重新開始,而且還讓他有機會在他從前失敗的事上可以榮耀主耶穌。這個範例就給我們所有經歷過失敗滋味的人,莫大的希望、安慰以及鼓勵。

 

在前面約翰福音第二十章裡面,約翰已經記錄一些個人遇見了復活的主,並且與祂交談的故事;而本章這個故事乃是約翰所記載的第三次,講到耶穌如何向一群門徒集體顯現又說話。我們記得第一次是在復活日的晚上,門徒聚在一起,因為怕猶太人,就把門戶都關上了。當耶穌來到他們當中時,多馬並不在場,可是那兩位在以馬忤斯認出耶穌的門徒,卻已連夜趕回耶路撒冷而且正在現場。(路二十四33) 至於第二次是在一個星期之後,門徒又在屋子裡,多馬也和他們在一起。門戶都關上了,耶穌再次來到他們當中。(約二十26) 所以我們可以推論現在這個第三次,一定是發生於除酵節之後,門徒已經從耶路撒冷回到了故鄉加利利;耶穌就選擇了這個大家最熟悉的環境來與他們相見。

 

我到加利利地區訪問過好多次,這是一個又美麗又寧靜的地方。加利利海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南北長度約有十二英哩、東西寬度約只六英哩而已,因此它另外還有一個名字叫作革尼撒勒湖。關於耶穌這一次與他們會面最特別的地方就是,這次的碰頭乃是事先有了約定的。耶穌在耶路撒冷的時候就已經邀請了他們,就像聖經中耶穌於復活日對一些婦女所吩咐的:「不要怕,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到加利利去,他們在那裡必看見我。」(太二十八10) 前面兩次都是在意外的情況下耶穌來了,然而這一次卻是有約在先,因此在過完了除酵節期後,他們就北上走了大約八十英哩的旅程回到故鄉加利利了。只是回來後他們閒著無事,就想要去打打魚,好重溫舊夢!

 

  對於門徒而言,這是一個充滿溫馨回憶的家鄉,因為就是在這裡他們曾經聆聽過耶穌的許多教導,也跟隨著祂一起服事過數不完的群眾。直到今日這個地方依然是個讓人可以避開屬世的塵囂,得以靜心獨處的淳樸鄉土。兩千年前耶穌和祂的門徒就是在這裡凝聚他們單純的友誼,並且一起將神的國度落實到人間。我們大可以想像,當彼得期待著即將來臨與耶穌的會面時,心中所湧現的各種感受。當然他會對自己曾經三次否認過主而掙扎;他有時候甚至可能覺得自己不配與其他門徒在一起。主耶穌知道彼得的心。因此祂特意要彼得知道他是受到邀請的。馬可福音記載了彼得被點名邀請的細節。耶穌復活後,天使在空墓對婦女們顯現:

 

天使對那些婦女說:「不要驚慌!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祂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請看他們安放祂的地方。你們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祂要比你們先到加利利去,你們在那裡必定看見祂,正如祂從前告訴你們的。」(可十六6-7)

 

想像這群門徒一起北上的旅程。當他們走在這段大約八十英哩、可能必須花兩三天的時間才能夠回到加利利的旅程中,你認為他們心中,特別在彼得的心中,不斷會飄過的是哪些念頭呢?

 

我們都會害怕去面對自己的失敗。如果有人喜歡去面對自己的罪或者錯誤,似乎他的腦袋一定有甚麼問題。儘管如此,這個面對的過程卻也有可能會變成一種最美、最動人心弦的經歷,就像我們在這個故事中所要看見的。事實上彼得被告知,耶穌要在加利利見他,乃是要讓他知道他不見得會因為自己這次的失腳,而走到窮途末路。我確知魔鬼在這個時候最想讓彼得相信的,就是認為自己這次的失腳,已經將他完全排除於神的國度之外。仇敵總是會把我們的失敗一提再提,牠想要騙我們,讓我們以為自己不配,我們一定要拒絕魔鬼這種謊言,千萬不可因著失腳而自暴自棄。

 

失敗乃是創造力之路

 

任何人只要走上牧會之路,不久後總會遇見一些人;他們心中已經被魔鬼說服,自己繼續前行之路已斷,或者自己所犯的某項罪在神面前一定得不到赦免。當我們跌倒的時候,魔鬼總有一套方法想把我們徹底擊垮。魔鬼被稱為「弟兄的控告者」(啟十二10) 絕不是偶然的。牠是說謊者,也是一切謊言之父。當我們一聽見那控告的聲音,最好的策略就是反其道而行。牠會控告我們,通常都是因為我們正在作的事情已經威脅到牠的國度。對於不冷不熱的人,牠才懶得理睬。然而,如果已經有一段時間,牠不停地攻擊你,可能的原因在於牠知道,倘若你於跌倒之後再次爬起來往前行,那麼你就會變得更加強壯。牠最期待的就是我們於跌倒後,就永遠爬不起來,而且一直活在牠的控告和定罪當中。曾否有人指著你說,因著你犯過的甚麼「罪行」,你的人生已經完了?對於這種攻擊,請你記得聖經裡面有恩典和榜樣:「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罪,就是自欺,真理就不在我們裡面了。我們若承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公義的,必定赦免我們的罪,潔淨我們脫離一切不義。」(約壹一8-9) 還有「主耶和華賜給了我一個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主每天清晨喚醒我,祂每天清晨喚醒我的耳朵,使我能像受教者一樣靜聽。主耶和華開啟了我的耳朵,我並沒有違抗,也沒有後退。我把我的背給打我的人打,把我的腮頰給拔我鬍鬚的人拔;我並沒有掩面躲避人的羞辱和人的唾液。但主耶和華必幫助我,所以我必不羞愧,因此我板著臉好像堅硬的燧石,我也知道我必不會蒙羞。那稱我為義的,與我相近;誰與我爭訟呢?看哪!主耶和華幫助我,誰能定我有罪呢?看哪!他們都要像衣服漸漸破舊,蛀蟲必把他們吃光。你們中間誰是敬畏耶和華,聽從祂僕人的聲音的?誰是行在黑暗中,沒有亮光的呢?他該倚靠耶和華的名,依賴他的神。」(賽五十4-10)

 

仇敵知道我們一旦再振作起來就會更多認識神的恩典,同時學到更多我們所需要的,我們對神感恩的心就加深了,這也就是為甚麼失敗能夠叫我們成長得更加堅強的緣故。我們裡面會愈發謙卑,愈發倚靠神。在失敗之後我們作出怎樣的回應,就決定我們在那失敗之後的不同際遇。在我們失敗的時候,常會受試探要去走回頭路;這時我們最好記得羅得妻子的教訓。聖經記載:「當時,耶和華就使硫磺與火,從天上耶和華那裡降與所多瑪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以及城中所有的居民,連地上生長的,都毀滅了。羅得的妻子向後一望,就變成了鹽柱。」(創十九24-26) 當環境變得愈來愈困難,我們常會想走回頭路。我們回憶著當年事情有多好,但是如果心裡考量著要走回頭路的話,必須瞭解事情絕對不可能像從前那樣,因為我們會發現自己已經完全改變了。

 

再者,要知道我們無法藉著走回頭路,來讓自己屬靈的命定得以成就。當年以色列人出了埃及以後,發現前路多艱就想要回埃及去;然而這並不是神所許可的。(民十四1-24) 當我感受到神的呼召,放棄高薪的捕魚工作而學習跟隨祂時,我開始靠為人清洗窗戶獲取微薄的薪水維生。經歷了好多年的訓練,我才進入全時間的事奉。其間曾經多次,我心裡納悶著自己是否作了正確的抉擇,而思考要回去重操舊業!是神的恩典,總在關鍵的時刻攔阻了我的腳步不叫我去走回頭路。如果我真的回去了,我相信自己絕對不可能作我今日所作的服事了。這樣我就曉得對於我們每一個人,神呼召的日子總會來到,我們必須離開自己的安樂窩,勇敢地走進神擺在我們面前祂所命定的道路。

 

你想如果彼得就這樣重新回去船上捕魚,會有甚麼事情發生在他身上呢?你曾否回到從前的地方或者環境,卻發現一切事情全都已經走了樣?

 

對於經歷過靠著打魚維生的人,會受到一種特別的誘惑;就像水波衝刷著沙灘的聲音,令人感受到的那種寧靜的感覺。水的氣味,湖本身的美麗,再加上進入港灣時那種熟悉的魚腥味,全都在記憶中變得如此地迷人。這一切對於彼得來說,誘惑力實在太大了,從前打魚時所有美好的記憶全都回來了。有一件特別有趣的事情是,當我們受試探要去走回頭路的時候,我們從不記得艱難的時刻,而只記得美好的時光。於是聖經如此記載:

 

西門.彼得對他們說:「我要打魚去。」他們說:「我們也跟你一起去。」於是他們出去,上了船,可是那一夜他們並沒有打到甚麼。(約二十一3)

 

受試探要去走回頭路的時候,我們遭遇的一項難處是:常會有許多人自然而然地就跟著我們走回去了。這就是彼得的情況,當晚一共有六個人跟著他去打魚。我們一生中多少都會影響其他人,因為在群體中本來就是彼此相互影響的。然而自己一個人去犯罪是一回事,帶著一群人集體去犯罪,那就茲事體大了。去打魚並不是犯罪,對於這群人而言,應該只算是一種熟悉的生活方式罷了,他們只不過回去幹自己的活。可是當他們去作某些事,以致於攔阻他們作主耶穌要他們作的事時,那就變成一條事奉自己,而非事奉神的滑溜之路了。耶穌說過:「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適合進神的國。」(路九62) 意思是說人扶著犁耕田,就要注目前方才能夠耕得直;如果手扶著犁向後看,那麼一定不可能成為一個稱職的僕人。照樣我們也需要「專一注視耶穌,就是我們信心的創始者和完成者。」(來十二2) 我們知道耶穌吩咐過他們要到加利利與祂見面。我們也知道如果不是主耶穌前來差遣他們,至終很有可能他們會回去重操舊業,重新成為一群在加利利海打魚的漁夫。出於祂的憐憫和恩典,主耶穌來到加利利海邊會見他們;就讓他們得以超越自己的過去,並且擁抱一個新的事奉。

 

為甚麼彼得他們要在夜裡去打魚呢?有人說這是為了在早晨可以供應市場最新鮮的魚貨,可是實際情況比這個更深刻。當我1978年住在以色列時,曾經在加利利海西岸的城市提比里亞住了一個星期。由於我在英國有商業漁夫的經歷,他們還邀請我與當地的漁夫一起上船捕魚。一起喝過幾杯濃濃的土耳其咖啡之後,我問他們為甚麼需要在夜裡去打魚?他們的回答其實十分單純。加利利海只不過是個淡水湖,既然沒有潮汐洋流,就讓湖水在白天顯得非常清澈。魚群可以很清楚地看見他們所使用的魚網,並且迅速躲開,所以在白天根本撈不到魚。許多人誤以為魚傻傻的,其實魚十分聰明,更知道如何閃躲以色列漁夫所慣用的袋狀漁網!這樣他們只好等候晚上魚看不見網了,才有機會可以抓到魚。有趣的是約翰表達耶穌對門徒的問話:耶穌對他們說:「孩子們,打到魚沒有?」他們回答:「沒有。」(約二十一5) 「孩子們,打到魚沒有?」其實應該翻譯成:「孩子們,你們沒有打到魚吧?」因為祂說這話之時所使用的乃是負面的形式。這樣,幾乎有點像是祂早已知道他們根本沒有打到魚似的。更加有趣的是約翰所描述這些門徒的回答,乃是老老實實地說明:「沒有。」

 

這麼直截了當的回答之所以有趣,是因為當漁夫回答這種問題時,幾乎從來都不會講真話!如果一個漁夫捕到了魚,他一定不會告訴你真相,因為他不想讓你看見他捕魚的地方,免得你明天就到那個地方去捕魚!反過來,如果一個漁夫捕不到魚,他也不會告訴你真相,因為一個漁夫捕不到魚乃是一種奇恥大辱,怎麼可以讓你知道呢?無論如何,這些門徒那天確實是誠實的,似乎他們已經感受到在他們人生的船上,若是少掉主耶穌基督的話,他們將結不出果子來。

 

儘管他們還不知道岸上那個人就是耶穌,然而當那人說:「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可以得著。」他們就真的把網撒下去了,卻發現網拉不上來,因為魚太多。約翰隨即想到大約三年前,儘管都已經是大白天了,耶穌卻吩咐彼得把船開到水深的地方,下網打魚!那時他們經過了整夜的勞苦,卻毫無所得。然而當他們下了網,就圈住很多魚,網幾乎裂開;後來他們就把魚裝滿兩隻船,甚至船要下沉!(路五4-11) 當時主耶穌是藉著那次的神蹟來告訴彼得:「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作得人的漁夫了。」結果是他們把兩隻船攏了岸,撇下一切,跟從了耶穌。

 

如今耶穌再一次彰顯出祂擁有掌管大自然的權柄,而且讓他們經歷了絕對超自然的大豐收。當他們看見了這個神蹟重新在自己面前顯明出來的時候,就知道岸上的這個人必定是主耶穌基督了。我們可以想像當約翰興奮地對彼得說:「是主!」的時候,他所沒有記下來的話很可能另外還包含著這樣的一句:「我們從前一起看見這種神蹟發生的,不是嗎!」在這裡看見主耶穌來找他們,尤其看見祂竟然以這種方式來重溫他們蒙召之時所經歷的神蹟,真是何等奇妙、何等美好!

 

西門ž彼得一聽見是主,就立刻束上外衣 (因為他當時赤著身子,可能因為必須時常下網然後再把網拖上來,以便看看有沒有捉到魚),縱身跳進海裡。 (他是個急性子的人,既然聽見岸上那人是主,當然游泳過去見主快得多了!) 其他的門徒,因為離岸不遠,就坐在小船上,把那網魚拖過來。他們上了岸就看見那裡有一堆炭火,上面有魚有餅。耶穌對他們說:「把你們剛才打的魚拿幾條來。」西門ž彼得就上船,把網拉到岸上;那網滿了大魚,共有一百五十三條。魚那麼多,必須每一個人都出力才有辦法把網拉到岸上。 (約二十一10-11) 彼得遊到岸邊見過耶穌後,他又返回船上,跟其他人一塊兒拉網,因為這一網需要大家一起才能拖上來。

 

合力收網

 

天國又好像一個網撒在海裡,網到各樣的魚。網滿了之後,人就把網拉上岸,坐下來把好的揀出收藏起來,不好的就丟在外面。這世代終結的時候,也是一樣。那時天使要出去,把惡人從義人中分別出來。丟進火爐,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太十三47-50)

 

如今這個世界已經進入一個時間點,所有在船上的每一個人全都必須參與,一起合力把福音的網收上來,沒有任何人可以認為自己能夠置身事外。只要你是個基督徒,認識了主耶穌基督,其他人就需要你去把福音的信息傳遞給他;也要以財力和禱告支持那些全時間事奉主的人。福音的網是由一根根線和一個個節組成,那一根根線就是每一個基督徒之間緊密的聯繫,而一個個節就是每一個基督徒。每一個人、每一根線在全網當中都必不可少。我們需要的是所有的教會在整個世界宣傳完整的福音。而福音本身就像是在加利利海撒向外邦人的網。當這世代的終結不久來到之時,也就是天國的福音之網滿了以後,人就要把網拉上岸,主耶穌基督和祂的天使要出去,把惡人從義人中分別出來。這世代終結的時候也可以看如收割的時候,那些以破碎的心流淚撒種的人,終會看見麥子紮成捆豐收。經上記著:

 

「那些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帶著種子流著淚出去撒種的,必帶著禾捆歡呼快樂地回來。」(詩126:6)

 

值得注意的是當門徒上了岸,就看見那裡有一堆炭火,上面有魚有餅。這時耶穌對他們說:「把你們剛才打的魚拿幾條來。」之後耶穌走過來,拿餅遞給他們,又照樣拿魚遞給他們。(約二十一9-13) 這個他們師徒見面的地方有可能靠近伯賽大,就是彼得的家,也就是在耶穌以五個餅、兩條魚餵飽五千個男人的地方附近。(可六30-45) 現在耶穌再度餵飽這些門徒。正如祂洗過他們的腳,如今祂也為他們預備好早餐。耶穌真正是一位僕人君王,祂自己說:「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而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許多人的贖價。」(太二十28) 我很有興趣知道彼得是不是注意到了,當天耶穌所預備的火堆乃是一堆炭火,而不是一堆枯樹木料所燒起來的火堆。似乎後者預備起來容易得多,然而耶穌卻特別預備了一堆炭火,因為彼得否認耶穌的那夜,在大祭司的院子當中,「因為天氣寒冷,僕人和差役就生了炭火,站著取暖;彼得也和他們站在一起取暖。」(約十八18) 彼得就是在炭火邊開始否認耶穌的。當他離開炭火邊時是一個傷心破碎的人,然而今天所要研讀的經文,卻要讓我們看見彼得同樣也要在一堆炭火邊得蒙重建。這次彼得和耶穌之間的一對一談話,並非他與耶穌復活之後的第一次。事實上當那兩位在以馬忤斯認出耶穌的門徒,連夜趕回耶路撒冷向大家報告他們的奇妙經歷時,路加已經說明:這兩人在那裡遇見十一個使徒和跟他們聚在一起的人,說:「主果然復活了,已經向西門顯現了。」(路二十四33-34) 然而在此記載中沒有進一步提到這次顯現的細節。到底他們之間談論些甚麼,我們完全沒有任何線索。我也只能想像,彼得至少在耶穌面前大哭了一場。

 

在上面引用的經文 (路二十四34) 當中,請注意門徒所使用的是彼得的舊名字西門。彼得既然否認了耶穌,有可能他自己都認為他不配叫作彼得(岩石) 了。他不僅需要得到赦免,他還需要饒恕自己。我們當中許多讀到這事的人,有可能也必須作類似的事。另外耶穌也知道,如果祂要托付彼得來牧養群羊的話,他還需要在眾門徒面前的公開場合中得到赦免與重建。彼得是在公開的場合否認耶穌的,所以他如今也要在公開的場合中得到重建。

 

彼得的重建(約二十一15-17)

 

他們吃了早飯,耶穌問西門.彼得:「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他回答:「主啊,是的,祢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餵養我的小羊。」耶穌第二次又問他:「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他回答:「主啊,是的,祢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耶穌第三次問他:「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問他:「你愛我嗎?」就憂愁起來,對耶穌說:「主啊,祢是無所不知的,祢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約二十一15-17)

 

常常當一個人必須去面對並且處理他和另外一個人的問題時,最困難的部分就是如何開始將這個需要化解的問題提出來。讓我們來看看耶穌如何進行這事?第一件我們可以注意到的事情就是:耶穌使用彼得原有的名字「約翰的兒子西門」來叫他。主耶穌的意思彷彿是在問:「彼得,你可記得在遇見我以前,你的情形如何?」也許彼得一下子想起來兩個星期之前逾越節的晚上他們在馬可樓中,他那麼有把握地宣告他願意與耶穌一同死,說:「就算所有的人都因祢的緣故後退,我卻永不後退。」(太二十六33) 之後耶穌愛心滿滿地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約翰福音二十一章15節,你想耶穌這句話是甚麼意思?這句話中的「這些」,指的是甚麼?

 

大部分的聖經學者關於這句話中的「這些」所指的,給出了兩個不同的可能性。第一,指的是旁邊的這些門徒。從彼得在馬可樓中所作的宣告,可以看出他曾經自信自己能夠比誰都更加愛主,可是這種承諾卻一下子就跳票了。所以如今耶穌再問他,他還願意愛祂比別人更深,甚至為祂捨命嗎?彼得在經歷了自我的破碎後,仍然願意憑著信心而非血氣來作此承諾嗎?第二,指的就是像漁網、漁船還有漁獲這一切彼得屬世的才能和擁有物。因為有可能耶穌知道彼得心中有過掙扎,擔心像他這樣三次否認主的人,哪裡還有資格 (或者機會) 繼續投入神國度的服事?然而就主耶穌看來,這種自我心靈的破碎乃是一個人所必須經歷訓練的一部分,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因此,耶穌只問他一個服事主最關鍵性的問題,說:「你愛我嗎?」作家肯特ž休斯寫過下面這段非常有意思的話,細膩地描述著彼得在這個特別的時刻所經歷的心路歷程:

 

「岸邊那堆炭火無疑地提醒著彼得,另外那堆他兩個星期之前否認主之時的炭火。他的心思中各種激烈的情緒可能正如波濤般洶湧著!火燄中閃耀著痛苦的韻味,主耶穌那對同樣凝視著他的清澈目光,『比這些更深嗎?』『我卻永不後退。』『你愛我嗎?』主耶穌問題中所蘊藏著的力道,既殘酷卻又滿含憐憫!」(註1:肯特ž休斯,《約翰福音,是要你們信》。講道系列,十架路出版社,第472頁。)

 

主耶穌為甚麼聚焦於彼得的愛?愛與恢復彼得的服事有甚麼關係?耶穌為甚麼連續問彼得三次?

 

在神國度中的一切事奉,都是從我們對於主耶穌基督的愛流出。如果是出於任何其他的動機,那麼就是屬於草、木、禾秸的工作,當主來的時候是得不到賞賜的。唯有出於愛和忠誠的事奉才具有永恆的價值,正如聖經的記載:

 

我照著神賜給我的恩典,就像一個聰明的工程師,立好了根基,別人在上面建造。各人要注意怎樣在上面建造,因為除了那已經立好的根基以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那根基就是耶穌基督。如果有人用金、銀、寶石、草、木、禾秸,在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將來必要顯露,因為那日子必把它顯明出來。有火要把它顯露出來,那火要考驗各人的工程是怎樣的。如果有人在這根基上建造的工程存得住,他就要得到賞賜;如果有人的工程被燒毀,他就要受虧損;自己卻要得救,只是要像從火裡經過一樣。(林前三10-15)

 

這段經文給我們的圖象有點像是在神的國度中,每一個人都應該站在自己的崗位上,有份於聖靈正在建造永生神的聖殿。彼得後來說:你們到祂面前來,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獻上蒙神悅納的靈祭。(彼前二5) 彼得心中可能期待著某些事是耶穌要對他說的,然而我猜他萬萬沒有想到祂會問他:「你愛我嗎?」耶穌第一次問他時,所用的「愛」字是那種無私、不求回報、神聖的愛,希臘字就是agape,彼得回答時避免使用這個字,而換成朋友之愛,希臘字是phileo。似乎他開始有了自知之明,而謙卑地承認,他自己所能活出的愛,遠遠無法與神那種神聖的愛相比。每一次耶穌的回答總是聚焦於重建他,而說:「你餵養我的小羊。」「你牧養我的羊。」「你餵養我的羊。」

 

彼得經過了他這段與耶穌的交談(約二十一15-23)  之後,你認為他心中發生了哪些改變呢?

 

耶穌重建彼得的工作乃是完全的,祂刻意讓其餘的門徒作目擊的見証人。這安排非常重要,因為彼得蒙召去餵養並且照顧神的羊群,因此他需要其他門徒的尊敬、團契和支持。所有的人如今應已覺察,當天所發生的一切事情全都出於主耶穌的計劃和安排:例如那堆炭火以及彼得的告白,簡直就是主耶穌所佈局而發生的。對應於彼得的三次不認主,如今他三次告白了他對耶穌基督的愛,並且由此三次從主耶穌領受了牧養群羊的使命。

 

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我們必須明白,耶穌基督此時對彼得的愛,是跟祂對跌倒之前彼得的愛同樣的強,同樣的深;不會因著我們的失敗或者跌倒,祂的愛就變得少了。重要的是我們每次一定要聚焦於愛來回到祂面前,這樣我們就會更加瞭解祂的愛和恩典是何等的長闊高深,而且祂的呼召是要加給我們的生命何等榮耀的盼望。彼得確實回到神在他生命中的呼召了,而且到最後他更為著他所信的殉道了。耶穌在這次對彼得所講的話中,已經預先透露這個玄機,說: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你年輕的時候,自己束上腰帶,隨意往來;但到了年老的時候,你卻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綁著,帶你到你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明彼得將怎樣死,來榮耀神。說了這話,就對彼得說:「你跟從我吧!」(約二十一18-19)

 

我們即將結束這一段日子以來對於整卷約翰福音書的研讀,我的盼望是你會像我一樣,時時被提醒神愛世人,而且因著祂對我們所有人的大愛深深得到激勵。教會的傳統講到約翰足享長壽,一直到他年紀老邁,「愛」總是他傳講信息的主題。根據記錄他是活到自然死,儘管他的一生也在事奉的期間受到許多迫害。相傳他在羅馬時曾經被下在油鍋裡面,但生命卻被神蹟式地保全下來;後來被流放到拔摩海島上,竟然在那裡從耶穌基督領受了有關世代末了超然的啟示,而記錄下聖經的最後一卷書《啟示錄》。後來他被接回以弗所終老。當他再也無法走路的時候,聽說都是要由人抱著進入聚會之處。他最常說的勸勉的話就是:「孩子們,你們要彼此相愛!」

 

在約翰福音書最末章的最後,約翰留給我們耶穌的兩個命令:第一,牧養我的羊。第二,跟從我吧!

 

禱告:父神,感謝祢。讓我們藉著研讀約翰福音書,得以學習祢的生命之道。也為著耶穌基督所賜給我們的愛、恩典和憐憫感謝祢。當我們思索祢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所成就的一切時,求祢繼續從我們裡面徹底更新我們。正如約翰所告訴我們的,那天清晨在加利利海邊祢為門徒預備好、並且和他們共進早餐;照樣,我們也渴想得見祢榮耀的豐盛。主耶穌啊,願祢快來!阿們!

 

Pastor Keith Thomas.

 

Email: keiththomas7@gmail.com 

 

Website for free bible studies: www.groupbiblestudy.com

 

bottom of page